首页 知天地 正文内容

深圳降雨破历史纪录(深圳暴雨降水量)

sfwfd_ve1 知天地 2025-09-16 10:10:13 19

本文目录一览:

今年的雨水量将是百年不遇,是真的吗?答案来了

今年的雨水量不可能是百年不遇,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。 区域极端降水情况 长江中下游可能遭遇10年不遇的强梅雨,梅雨期预计持续40天(6月8日-7月18日),局部单日降雨可能打破历史纪录,主因是拉尼娜现象导致冷暖空气持续交汇。沈阳7-8月降水量或达401-432毫米,比历年偏多3-4成。

不是真的。关于“今年三伏天雨水量是百年不遇”的说法,目前没有官方气象预测支持这一结论。最高级别的公开预测集中在“局部洪涝风险60年不遇”或“梅雨期10年不遇”,无百年量级降雨的可靠数据支撑。

“下半年雨水量将是百年不遇”这种说法通常不是真的。气象情况复杂多变,很难提前确切预知下半年会出现百年不遇的雨水量。 气象预测局限目前气象科学虽然在不断发展进步,但对于较长时间的降水情况,还无法做到精准预测。

不是真的。今年秋老虎高温风险偏高,但百年不遇说法缺乏科学依据。

今年“秋老虎”高温风险偏高,但“百年不遇”说法缺乏科学依据。从权威预测来看,受副热带高压持续影响及全球变暖背景,今年8月底至9月中旬,华东、华南、江淮、长江流域等地35℃以上高温过程将反复出现,华南沿海、西南盆地边缘或现连续10天以上高温;不过华北、东北因冷空气影响,高温持续时间较短。

气象局专家回应深圳特大暴雨成因深圳暴雨四项记录打破历史极值

1、气象局专家回应深圳特大暴雨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台风“海葵”低压环流长时间停滞:从9月7日下午开始至8日凌晨,台风“海葵”的低压环流在深圳地区长时间停滞,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水汽来源。低压、季风和弱冷空气三者叠加:这三种气象因素的共同作用加剧了暴雨的强度。

2、深圳市在9月7日晚至8日早晨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特大暴雨袭击,平均降雨量高达208毫米,这一数据刷新了深圳市自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,共打破了六项历史极值。

3、深圳9月7日晚至8日早晨普降极端特大暴雨,平均雨量208毫米,6项记录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。

4、暴雨影响:深圳此次暴雨强度超强,四项记录(最大2小时、3小时、6小时、12小时雨量)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。受暴雨影响,深圳火车站(罗湖)负一楼进出站口被水淹,9月8日上午12时前无法正常组织旅客进出站。

5、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,年降水量1925毫米,集中在4-9月,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5%。深圳被列为“内涝灾害严重的城市”,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内涝,尤其是2023年“9·7”极端特大暴雨,打破深圳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七项历史极值。

夏至后华南地区出现什么现象

1、夏至过后华南地区主要呈现高温潮湿、强降水及台风频发的天气。 高温高湿天气加剧 夏至后太阳直射点南移,但华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日间气温常达35℃以上,配合70%-90%的湿度,体感温度可达40℃以上,形成“桑拿天”。

2、夏至后华南地区会经历高温多湿、强降水频发和农事关键期三大典型现象。受太阳直射点北移影响,夏至后的华南地区进入“火炉模式”。白天最高气温常突破35℃,配合75%以上的空气湿度,体感温度可达40℃以上,在户外活动时会明显感觉汗水难以蒸发,皮肤黏腻不适。强降雨会变得更频繁。

3、夏至前后华南最典型的现象是持续高温+强降雨交替的龙舟水天气。 湿热交加的蒸笼天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华南地区进入全年日照最长时段。此时恰逢南海季风爆发,平均气温常达32℃以上,配合80%左右的空气湿度,人就像生活在蒸笼里,衣服晾不干、墙壁冒水珠都是常见现象。

4、夏至前后华南地区高温多雨、农作物进入关键生长期华南地区在夏至(6月21日左右)前后呈现三大典型现象:①天气特征: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白昼时间全年最长。受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影响,持续性高温(日均气温普遍超过30℃)与午后雷阵雨频繁交替,局地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或冰雹。

5、夏至前后,我国华南地区常出现持续性降雨和高温闷热天气。每年6月夏至节气时,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,华南地区会进入典型的「龙舟水」集中期。这时来自南海的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激烈碰撞,形成持续性强降雨,江河水位上涨明显,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城乡内涝。

2007年深圳台风纪录

台风“罗莎”的全过程纪录如下深圳降雨破历史纪录:生成阶段:2007年10月2日上午,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形成,初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8级,被命名为热带风暴“罗莎”。加强为台风:2007年10月3日凌晨2时,“罗莎”加强为台风,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增强至12级。

第1号台风“浣熊”是建国以来第一个4月登陆我国的台风,造成华南至少5人死亡以及人员失踪,经济损失巨大。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“圣帕”造成东南沿海至少39人死亡,经济损失较大。2006年的4号强热带风暴“碧利斯”在菲律宾、台湾、中国东南部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亿美元损失。

年,历史上首次在中太平洋地区形成并达到5级的强热带气旋,即飓风伊欧凯,以其惊人的强度登上深圳降雨破历史纪录了历史舞台。这个风暴的威力非凡,它刷新了中太平洋区的最低气压纪录,达到了920百帕斯卡(由JMA记录)。

浙江:浙江省2007年首次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和强台风紧急警报。 台湾:受“圣帕”影响,台铁全天全线停驶,岛内航班全线停飞。 福建:受“圣帕”低压环流影响,8月22日福建省部分地区发生大雨到暴雨,中部沿海的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暴雨。

年出现了唯一一次一个洋区内五个热带气旋同时活跃的情况。1997年是西太平洋有史以来最活跃的风季,也是气旋能积指数最高的风季。1998年是历史上西太平洋命名台风数最少的一年。2005年是北大西洋最活跃的一年,打破多项纪录,包括最多命名风暴数、最多飓风等。

年8号台风“桑美”——在登陆前中心附近风速为60米/秒,气压920百帕。2007年旋风“古努”——是阿拉伯海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热带气旋,它也并列为北印度洋最强烈的热带气旋。古努是2007年北印度洋气旋季第二个被命名的风暴,最高三分钟平均风速为240公里每小时(67米/秒,超过“桑美”)。

文章目录
    搜索